| 網站首頁 | 睡前故事 | 童話故事 | 校園故事 | 勵志故事 | 民間故事 | 成語故事 | 笑話故事 | 經典故事 | | ||
|
||
|
|||||
夏日絕句的意思譯文(夏日絕句古詩全詩的意思) | |||||
作者:佚名 民間故事來源:本站原創 點擊數: 更新時間:2023/3/19 | |||||
夏日絕句的意思譯文(夏日絕句古詩全詩的意思)節選自《夢與真:許淵沖自述》 遠在母親比較項羽和拿破侖之前,李清照就寫過關于項羽的短詩: 這首詩寫出了一千年前人們對項羽的看法: -一個人活著要做個人中豪杰,死了也要成為令人懷念的陰魂。直到今天大家還在懷念項羽,因為他從江東帶了八千子弟兵,百戰百勝,大敗秦兵,最后兵敗烏江。八千子弟多已戰死沙場,項羽也不肯渡烏江回江東,重整旗鼓,爭天下,而寧愿與八千子弟同歸于盡,浩氣長存。這短短的二十個字,寫出了改變歷史的英雄人物義重如山的英雄氣概。這樣的詠史詩能不能翻譯成英文呢? 《中國翻譯》總226期發表了- -篇《烏江七譯比較研究》(簡稱《七譯》) , 現在先看胡品清(中學時代同學,后為臺灣文化大學教授)的譯文: “生死”二字譯得非常簡練,“當為”“亦為” 卻譯得一樣,散文味重;“思” 字用反譯法,說.是“沒有忘記”, 是用雙否定來譯肯定,可以算是”等化”;“不肯過江東” 卻是逐字直譯。但是為什么不肯呢?如果讀者不知道歷史事實,那就莫名其妙,譯文是“等”而不“化”,不能使人“知之”了。原詩每行五字,形式整齊,譯文卻長短不一,缺少形美, 不能使人“好之”。原詩有韻,富有音美,譯文沒有,不能使人“樂之”。是不是譯文形式整齊而且押韻就可以使人好之、樂之呢?那也不定。 請讀《七譯》中的另外一首: 譯文每行十個音節,和原詩-樣整齊而有形美;每兩行押韻,和原詩-樣有音美。是不是可以使人好之,就要看譯文的意美了。譯者把“生說成“有一口氣”, 雖然不錯,語氣就大不同了。“鬼雄”譯得比胡譯好,但應用would rather die ,死后怎么稱雄呢?頗令人費解。“思”字說是 “記得”,有一點散文化,不如胡譯。最后-行譯作“寧死不屈”比胡譯好,但應用would rather die ,和史實并不相符,而“意美”是比音美、形美更重要的。 《七譯》評者認為“前兩行堪稱神似典范”但是后兩行“與原詩差別較大”。可見他還是對等派論者,看不出“不辜負為他流血犧牲的江東子弟”與“不肯過江東”的神似關系:不肯過江東正是因為不肯辜負江東父老子弟。這是按照中國譯派“從心所欲不逾矩”的理論譯出的“意美”。母親影響了我譯詩的“音美”, 父親則影響了我譯詩的“形美”。 |
|||||
民間故事錄入:admin 責任編輯:admin | |||||
| 設為首頁 | 加入收藏 | 聯系站長 | 友情鏈接 | 版權申明 | 網站公告 | 管理登錄 | | ||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