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網站首頁 | 睡前故事 | 童話故事 | 校園故事 | 勵志故事 | 民間故事 | 成語故事 | 笑話故事 | 經典故事 | | ||
|
||
|
|||||
關于月亮的詩句唯美(關于月亮的唯美小詩) | |||||
作者:佚名 民間故事來源:本站原創 點擊數: 更新時間:2023/4/8 | |||||
關于月亮的詩句唯美(關于月亮的唯美小詩)公元726年,孤身漂泊揚州的李白望月興嘆,寫下了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”這樣的千古佳句;公元736年,被貶荊州的張九齡在夜深人靜時留下了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”的感懷。 自古以來,月亮,一直代表著中華民族的情感寄托與審美哲學,千百年來,詠月的詩詞佳句可謂是層出不窮。 每逢佳節倍思親,中秋月圓時,更是古人詠月的高峰時段,為什么?因為農歷八月十五,秋已過半,所以叫中秋節。 中秋之夜天氣涼爽明月高懸,家家戶戶團聚在夜空之下抬頭賞月共享天倫,數千年的民俗傳承,讓中秋這個節日濃縮成非常樸素的兩個字——團圓。 因此,中秋團圓,是中國人在一年當中除開年夜飯之外最為重要的家庭傳統,而中秋節的月亮,無疑能更加讓人產生心靈的向往和情感的共鳴,寄情于中秋的詠月詩詞,往往更能觸動人心令人神往。 比如白居易的“西北望鄉何處是,東南見月幾回圓”,又比如王建的“今夜月明人盡望,不知秋思落誰家”,還有北宋詞人蘇轍的“七度過中秋,明月不勝愁”,無論唐詩宋詞,這些作品中的月色,不僅勾動了無數文人墨客的情感,更讓我們在千百年后依然能穿越時空的距離產生共鳴。 在剛才我們回顧的那些中秋佳句當中,蘇轍的那句“七度過中秋明月不勝愁”,最值得關注。這首詞,是公元1077年,蘇轍和哥哥蘇軾在徐州共度中秋佳節時的有感而發。 這個時候,他們兄弟倆已經有七年沒有見面,所以一開頭蘇轍就寫道“離別一何久……七度過中秋”,離別七年之后蘇轍又和哥哥團聚、而且共度中秋泛舟賞月,非常高興,于是寫下了這首《水調歌頭·徐州中秋》。 但是,就在一年之前,也就是公元1076年,蘇轍的哥哥蘇軾,也因為思念久未謀面的弟弟,而在中秋節這天大醉一場,并且寫下一首堪稱是歷代所有中秋詩詞當中的巔峰之作——《水調歌頭·明月幾時有》。 丙辰中秋,歡飲達旦,大醉,作此篇,兼懷子由。明月幾時有?把酒問青天。不知天上宮闕,今夕是何年。我欲乘風歸去,又恐瓊樓玉宇,高處不勝寒。起舞弄清影,何似在人間。轉朱閣,低綺戶,照無眠。不應有恨,何事長向別時圓?人有悲歡離合,月有陰晴圓缺,此事古難全。但愿人長久,千里共嬋娟。 千年明月千年詩詞,唯有蘇軾這首被譽為史上最美中秋詠月之作,溫暖了無數漂泊的游子,中秋詩詞千百首,唯有這首是巔峰,可謂是句句妙絕千古。 欣賞完蘇軾的這首《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》,咱們再來看一下蘇軾和蘇轍兩兄弟的人生經歷。根據蘇轍的詞我們知道,在1077年的時候他和蘇軾已經有七年未曾相見,兄弟倆最后的相聚,大概是在他們的父親蘇洵去世時一起守孝三年的這個時期。 但不久之后,蘇軾因為與王安石政見不合被迫出京,而蘇轍也同樣因為惹怒王安石而被貶河南,從此兄弟兩人天各一方,盡管蘇軾曾向朝廷申請到離蘇轍不遠的地方任職,但一直未能如愿。 直到1075年左右,蘇軾被調往密州,也就是今天的山東諸城,此時弟弟蘇轍也在山東齊州(今天的濟南),但是,諸城與濟南依舊相隔有兩三百公里,對于現代人來說這樣的距離大概也就兩三個小時的車程,但在北宋那個時代,完全可以用天各一方來形容,所以,一直到1077年以前,蘇軾蘇轍也沒有機會相聚。 1076年中秋,蘇軾把酒問月,于是有了這闕句句妙絕千古的《水調歌頭·明月幾時有》,后世有人評價說:中秋詞,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,余詞俱廢!最后,借用蘇軾的這句“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”送給大家,預祝您和家人中秋快樂闔家團圓! |
|||||
民間故事錄入:admin 責任編輯:admin | |||||
| 設為首頁 | 加入收藏 | 聯系站長 | 友情鏈接 | 版權申明 | 網站公告 | 管理登錄 | | ||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