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網站首頁 | 睡前故事 | 童話故事 | 校園故事 | 勵志故事 | 民間故事 | 成語故事 | 笑話故事 | 經典故事 | | ||
|
||
|
|||||
有關于清明的詩歌有哪些(清明節的古詩大全簡單) | |||||
作者:佚名 民間故事來源:本站原創 點擊數: 更新時間:2023/3/29 | |||||
有關于清明的詩歌有哪些(清明節的古詩大全簡單)作為我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,清明節同時也是最重要的春祭,有著兩千五百多年歷史。它承載著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,不僅起著緬懷,思念逝去之人的紐帶作用,更傳承著尊老、敬老的美德。 古往今來,歷代文豪不惜筆墨,為清明節的風俗和清明時節的自然景色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文學瑰寶。其中最著名的莫過于杜牧的那首《清明》:“清明時節雨紛紛,路上行人欲斷魂;借問酒家何處有,牧童遙指杏花村。”當然,適合清明節背誦的古詩詞絕不止這一首。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品味經典,緬懷故人。 1.《寒食野望吟》(唐)白居易 烏啼鵲躁昏喬木,清明寒食誰家哭。 風吹曠野紙錢飛,古墓累累春草綠。 棠梨花映白楊樹,盡是死生離別處。 冥冥重泉哭不聞,蕭蕭暮雨人歸去。 寒食清明尤為崇尚的風俗是掃墓。這首詩寫的正是清明節掃墓祭祀,緬懷先人,追悼亡靈的情景。每當此時,一些漂泊異鄉的詩人墨客,思鄉之情油然而生。 2.《清明日園林寄友人》(唐)賈島 今日清明節,園林勝事偏。晴風吹柳絮,新火起廚煙。 杜草開三徑,文章憶二賢。幾時能命駕,對酒落花前。 清明節本身也是朋友兄弟都回家團聚的一天,作者描寫了當天邀請朋友團聚的景象,前面兩句非常的熱鬧,天氣晴朗,柳絮紛飛,非常的有煙火氣,不過到了最后又透露出無奈和悲傷,作者想起了另外兩位賢人,不知道下一次見面是什么時候。 3.《清明即事》(唐)孟浩然 帝里重清明,人心自愁思。車聲上路合,柳色東城翠。 花落草齊生,鶯飛蝶雙戲。空堂坐相憶,酌茗聊代醉。 孟浩然也是大家熟悉的作者,流傳的詩句很多,這首詩詞卻是借助清明的環境來表達自身的感慨,面對仕途的不順,與自然的無拘無束,最后兩種矛盾糾纏。 4.《長安清明》(唐)韋莊 蚤是傷春夢雨天,可堪芳草更芊芊。內官初賜清明火,上相閑分白打錢。 紫陌亂嘶紅叱撥,綠楊高映畫秋千。游人記得承平事,暗喜風光似昔年。 這首詩語言清新,是作者通過寫清明節時的人事和景物,來透露出詩人對盛世的懷念與對現實朝野狀況的失望,特別是“蚤是”、“可堪”表達了詩人心中的凄楚。 5.《郊行即事》(宋)程顥 芳原綠野恣行時,春入遙山碧四圍。 興逐亂紅穿柳巷,困臨流水坐苔磯。 莫辭盞酒十分勸,只恐風花一片飛。 況是清明好天氣,不妨游衍莫忘歸。 春意盎然,山花爛漫。清明節正是世人結伴出游、踏青尋春的時節。當原野披上綠裝,山花點綴其間,人們穿過柳蔭,盡情游玩,真是不亦樂乎。不過在詩句中也能看出詩人想到了時間的珍貴,想到了聚少離多的事實,更是想到了聚少離多的實事。 6.《寒食上冢》(宋)楊萬里 逕直夫何細!橋危可免扶? 遠山楓外淡,破屋麥邊孤。 宿草春風又,新阡去歲無。 梨花自寒食,進節只愁余。 詩人行走在去掃墓的路上,看到野草一夜之間又隨風生長出來,剛過去一年的小路消失了,清明后梨花生長起來,于是感慨萬千,用一個“愁”字,表達出思念之情。 7.《蘇堤清明即事》(宋)吳惟信 梨花風起正清明,游子尋春半出城。 日暮笙歌收拾去,萬株楊柳屬流鶯。西湖堤岸,春風拂面,楊柳依依,梨花一枝春帶雨,惹得游人不忍歸。此詩文情并茂地展現了一幅生動迷人的游春畫卷,構織出一派自然天成的和諧春光圖。 8.《清明》(宋)黃庭堅 佳節清明桃李笑,野田荒冢只生愁。雷驚天地龍蛇蟄,雨足郊原草木柔。 人乞祭余驕妾婦,士甘焚死不公侯。賢愚千載知誰是,滿眼蓬蒿共一丘。 宋代黃庭堅出來書法寫得好,詩詞更是一絕,這首詩詞中描寫了清明時節的景色, 一半春色一半凄涼,同樣也是借助清明來表達自己的人生志向,看透了社會的真實模樣,抒發作者憤慨之情。 9.《采桑子·清明上巳西湖好》(宋)歐陽修 清明上巳西湖好,滿目繁華。爭道誰家。綠柳朱輪走鈿車。 游人日暮相將去,醒醉喧嘩。路轉堤斜。直到城頭總是花。 這首詩是歐陽修形容清明時節西湖游春的繁榮景色,從另一方面也能看出當地西湖熱鬧,春天時節家家戶戶出門游玩的歡樂。 10.《清明日對酒》(宋)高翥 南北山頭多墓田,清明祭掃各紛然。紙灰飛作白蝴蝶,淚血染成紅杜鵑。 日落狐貍眠冢上,夜歸兒女笑燈前。人生有酒須當醉,一滴何曾到九泉。 這首詩非常直觀的形容了清明節祭祀的情況,忙于上墳的人們,看著燒成灰隨處飄蕩,等到了半夜寂寞無人,回去的兒女們在燈前歡聲笑語,詩人發出感慨,人生就是要享受生活,豁達對待的生活志向。 11.《清明》(宋)王禹偁 無花無酒過清明,興味蕭然似野僧。 昨日鄰家乞新火,曉窗分與讀書燈。 清明節,其他人穿著新衣去踏青、游樂,詩人卻沒有花、酒助興,自然也沒有高朋作陪。“興味蕭然似野僧”,一種被世間遺忘、自生自滅的感覺油然而生,一句“興味蕭然”勾勒出他百無聊賴、清苦孤寂的心情。“昨日鄰家乞新火”說唐宋時清明節前一日禁火寒食,清明節當日再起火,稱為“新火”。昨天從鄰居家討來“新火”,本為了生活所需,而詩人在這里只說“分與讀書燈”,表明寒士的清明節,首要任務就是用功讀書,這就使詩作的情感得以升華,讀書成為詩人清苦生活中的寄托和享受,這盞燈驅走了生活的黑暗,以及心中的苦悶。 12.《朝中措·清明時節》(宋)張炎 清明時節雨聲嘩。潮擁渡頭沙。翻被梨花冷看,人生苦戀天涯。 燕簾鶯戶,云窗霧閣,酒醒啼鴉。折得一枝楊柳,歸來插向誰家。 “清明時節雨聲嘩”,清明時節的嘩嘩大雨困住了想要冒雨尋春的詞人。醉醒客散,只見歸鴉啼鳴,人去樓空。“折得一枝楊柳,歸來插向誰家”,清明節,家家戶戶門上插柳以祛邪。歸去的途中,詞人隨手折了一枝楊柳,但歸來時突然發現無家以插柳——流浪之人羈駐之旅,哪會有自己的家門呢?一枝無處可插的楊柳,滿腹悲怨溢于詞中。這首詞作于宋亡以后,抒發了飄泊淪落之悲情。 |
|||||
民間故事錄入:admin 責任編輯:admin | |||||
| 設為首頁 | 加入收藏 | 聯系站長 | 友情鏈接 | 版權申明 | 網站公告 | 管理登錄 | | ||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