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網站首頁 | 睡前故事 | 童話故事 | 校園故事 | 勵志故事 | 民間故事 | 成語故事 | 笑話故事 | 經典故事 | | ||
|
||
|
|||||
梅花詩句最出名詩句(最經典的梅花詩) | |||||
作者:佚名 民間故事來源:本站原創 點擊數: 更新時間:2023/3/28 | |||||
梅花詩句最出名詩句(最經典的梅花詩)詩經五首梅詩,表示古代的梅花,曾經俏皮開放在北方 在寫梅花詩的時候,北方的讀者會留言說,南方真好,北方是看不到梅花的,只能從你的詩里感受梅花的美。 最廣泛流傳的一首南方的梅花詩是南北朝陸凱寫的《贈范曄詩_》 ”折花逢驛使,寄與隴頭人。 江南無所有,聊贈一枝春! 我在江南梅花開的時候,正好遇見去往邊塞的郵差,于是我折了一枝梅花,讓他帶到陜西隴山,我這里沒有別的特產,只好寄給你梅花,將江南的春天送給你。 仿佛南北朝時代,陜西那個地方,就不大產梅花。或者有,也絕對沒有江南的美麗。江南已經是梅花開的時候,陜西那邊想必白雪皚皚。 但是很有意思的,梅花的產地在南方,但是最早關于梅的記載,卻是在黃河流域,算起來是地理意義的北方。 成書于春秋時代的《尚書》,“若作和羹,爾惟鹽梅。”是記錄了殷商武丁時代的大臣傅說的話,若想一鍋飯菜有鮮美的味道,必須加上用鹽漬成的梅果,若想國家興盛,就得用梅子這樣有能力協調各種事情的人才。 也就是說殷商時代,梅子作為調味品已經得到了重視。這是在3200多年前的北方。有可能是南方部落的進貢,那時候用鹽保鮮,免于路途的腐爛,形成獨特的風味。 而《禮記內則》,則記錄周朝婦女廚房食材和調料, “桃諸梅諸卵鹽”,有桃子,梅子,還有鹽塊。 可以知道周朝北方的皇宮貴族或者大戶人家,梅是普通常見的廚房調味品。那么如果梅子必須從南方托運過來,則很難分配在家常的廚房里,只能證明周朝在黃河流域就已經盛產梅子,和桃樹一樣尋常。 讓我們看看詩經里的梅樹和梅花。 ”摽(biao)有梅,其實七兮!求我庶士,迨其吉兮! 摽(biao)有梅,其實三兮!求我庶士,迨其今兮! 摽(biao)有梅,頃筐塈之!求我庶士,迨其謂之!“詩經國風召南《摽有梅》 周召地區在陜西扶風,這首周朝的民歌,是反映女子求嫁的心聲,那樹上的梅子都落了,樹上只剩下七成,那求娶我的好男子,不要錯過了最美的梅子的青春。 那樹上的梅子只剩下三成,笨笨的年輕人怎么還不開口? 那樹上的梅子紛紛落地,得用筐子接著,遲疑的年輕人,你在想什么呀,耽誤了我和你的青春。 這表明梅子在周朝陜西成片的種植,梅子成熟的季節正是男婚女嫁的日子。上古的人婚嫁多在春天,這里的梅子已經在春夏成熟。而亭亭玉立的女孩也到了出嫁的年齡。 “終南何有?有條有梅。 顏如渥丹,其君也哉。“《詩經·秦風·終南》 這是周朝秦國,同樣也在陜西,在中南山上,有楸樹有梅樹,君王穿著錦繡衣裳和狐裘皮,來到這里,他臉色紅潤,白雪紅光。 秋冬君王和貴族登上終南山,是看不到梅樹的果實的,反倒是無數梅花。這至少證明,這位男子享受到的是北方高山里的梅花香氣。 也許這里是梅樹的種植基地,否則終南山有蒼翠松柏,何以強調這冬天的梅花呢? ”墓門有梅,有梟萃止。 訊予不顧,顛倒思予。“詩經·陳風-《墓門》 陳國的疆土在今天河南省淮陽一帶,這里也有梅樹,是種在墓地上的。那梅花樹上,有貓頭鷹停留,來此上墳拜祭的人,如果此時貓頭鷹發出叫聲,這個人肯定是個壞蛋。貓頭鷹的存在就是要他改過思良。 梅樹用作墓地樹,雖然不見于傳統的墓地樹種,想想也非常可能。梅花冬天開花,春夏結果,墳墓因此不會顯得冬天特別寂寞。 梅花結果時,采摘下來,敬獻祖宗,也隨時用作家常調料,事死如生,都是人間滋味吧。 “鸤鳩在桑,其子在梅。 其帶伊絲,其弁伊騏。”《詩經·國風·曹風·鸤鳩》 春秋時代的曹國在山東菏澤,這里也盛產梅花。 布谷鳥在桑樹上,布谷鳥的幼雛在梅樹上,品德善良的君子,穿著美麗的衣裳,如同布谷鳥一樣,友愛自己的孩子和下屬。 桑樹在三月發芽,梅樹在三月結子,那布谷鳥慈愛的眼睛看著孩子們在梅林間飛翔。 想必美好的君子此時也心生柔軟吧。 “山有嘉卉,侯栗侯梅。 廢(fei)為殘賊,莫知其尤!”詩經《小雅四月》 這首詩經的小雅,分辨不出具體的地段,但是可以看到是諸侯國的戰爭讓山林都受到了破壞。 那山上有美好的樹木,有栗子有梅子,只是在戰爭中砍伐,變為荒山。 栗子樹在黃河流域長江流域都廣泛生長,所以這首詩有可能是北方黃河流域,也可能是江南。 那么詩經描寫的先秦時代的梅樹和梅花廣泛種植在黃河流域,成為重要的食品,那么為什么,唐朝之后,北方就很少有梅花林呢? 實際上著名氣象學家竺可楨解開了這個謎題。他通過大量的歷史地理資料研究,周朝有兩個非常溫暖的時期,黃河流域類似現在的長江流域,溫暖濕潤,而熱帶亞熱帶的梅花竹子,在北方大量存在,梅子更是當時普通人的家常食材,而且黃河流域出現了農作物一年兩熟的豐收。氣溫比現在要溫暖很多。 南方的梅果在辛勤的北方人們的種植和呵護下,成片成林。 但是這種歷史上的氣候溫暖期,能夠適合梅花生長的氣溫,在唐朝以后就鮮見于北方了。 唐朝的李商隱農歷十一月在陜西扶風看到的山野梅花,應該是先秦留下來的樹種,實際唐朝陜西地區,已經很難看到梅花,終南山更是因為海拔高,氣溫低,不適合梅花生存,而宋朝之后,華北地區幾乎沒有梅花了。 這也是為什么在南北朝,唐宋之后,梅花多半看成南方的特產,江南無所有,聊贈一枝春。 其實梅花在北方還有過這樣一段繁榮興盛的歷史,只是氣候改變,梅花迫不得已,回到了南方哦。 初衣勝雪為你解讀詩詞中的愛和美 |
|||||
民間故事錄入:admin 責任編輯:admin | |||||
| 設為首頁 | 加入收藏 | 聯系站長 | 友情鏈接 | 版權申明 | 網站公告 | 管理登錄 | | ||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