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網站首頁 | 睡前故事 | 童話故事 | 校園故事 | 勵志故事 | 民間故事 | 成語故事 | 笑話故事 | 經典故事 | | ||
|
||
|
|||||
形容夏天熱的句子(形容夏天炎熱的優美句子) | |||||
作者:佚名 民間故事來源:本站原創 點擊數: 更新時間:2023/3/28 | |||||
形容夏天熱的句子(形容夏天炎熱的優美句子)今天是夏至,這個節氣不是夏天到了,而是到了夏天,到了夏天的極致。夏至是北方一年中白天最長的一天,從這天起太陽又要南行,黑夜也會一天比一天長了。四季輪回,不管白天還是黑夜,這一天也應該是夏天里比較熱的一天,要不,怎么叫夏天的極致呢? 夏天只顧苦熱,古代的詩人們是否就沒有心情去作詩了呢?錯了,在酷熱難耐的日子里,古代的詩人也積極創作,寫苦熱的詩卻也不少。三國時曹植有《苦熱行》,其詩云:“苦熱但曝露,越夷水中藏”。為了避熱,不穿衣服,躲到水中,也只有水性好的吳越之地的人能那樣做。 南北朝時何遜《苦熱詩》:“愿以三伏晨,催促九秋換!睂こH说淖龇ǎ荒芟蛱旃矶\,愿夏天早點結束,秋天早些到來。杜甫《熱》:“乞為寒水玉,愿作冷秋菰!睘榱瞬蝗淌軣,寧愿做寒潭中的玉,寒秋的菰。普通人是那樣,高僧皎然、齊己,也都有苦熱的詩?梢娍酂幔巳硕疾荒苊狻 在這樣“苦熱”的天氣里,人們不停尋找納涼的地方,想盡辦法讓自己涼快下來,這個古往今來都一樣。例如,宋代的楊萬里就想著法子來“追涼”。 夜熱依然午熱同,開門小立月明中。 竹深樹密蟲鳴處,時有微涼不是風。 這是一首把藝術性和哲理性結合得非常巧妙的抒情詩。在酷暑時節,詩人拋開了暑熱難忍的描述,而是從“追涼”著手,寥寥數筆就寫出了一幅夏日追涼圖。這里有皎潔的月光、有茂密的樹蔭、有悅耳的蟲鳴,還有追尋清涼的詩人,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,同時又點出“心靜自然涼”的點睛之筆。 首句“夜熱依然午熱同”,說這都半夜了,可還是熱得和午時差不多。這種感覺現在的小孩體會不到了,房間里都有空調。我們記憶中的小時候是會這樣的,在正暑炎熱之時,晚上也很熱,雖然和白天太陽暴曬不同,但是那種沒有一絲風、無處可逃的悶熱是會讓人感覺上出現誤差的。所以經常會有人感嘆:“這大晚上怎么和白天一樣熱啊!”楊萬里就是這個意思。 次句“開門小立月明中”,詩人認為要到室外明月之下才可以取涼!伴_門”,知作者原在室內,由于室內悶熱難受,坐立不寧,于是開門出來。只在門前“小立”,可見這里也不是最好的納涼之處,且月明,雖然夏月(不是秋月)不象“夏日可畏”,但見其光也覺得熱。詩至此,似乎“暑中無處可追涼”(楊萬里詩句)了。 直到第三句,才真正出現轉機,終于在“竹深樹密蟲鳴處”,覓得了涼。這一句用淺顯的詞句及常見的事物渲染出周邊的環境:竹影婆娑,樹蔭濃密,只聽到此起彼伏的蟲鳴聲(要是夏日住在鄉間還是這般景象,想來這許多年過去了,夜間的景色并無太多差別)“竹深樹密”,點出環境清幽;“蟲鳴”,則見其靜謐——唯其靜謐,“蟲鳴”之聲才能清晰入耳。 詩人置身其間,涼意頓生,于是又引出結句“時有微涼不是風”,這一真切、細微的體驗。“不是風”,點明所謂涼意,不過是夜深氣清,靜中生涼而已,并非夜風送爽。人們通常說“心靜自涼”就是這個道理了。 縱觀楊萬里的詩,活潑而靈秀,意新而多趣,往往從平凡中見其警策、機趣,令人玩味無窮。他的這首《夏夜追涼》看似淺白,卻從一個夏夜良宵的欣賞,轉出一個心靈的感悟:情由心造,心靜生涼。 而這個感悟卻又是曲折而來:白晝炎炎,哪知夜熱“依然”,一轉;追出門外,不寫涼熱,卻是一番夜景,二轉;“竹深樹密”正襯清幽,“蟲鳴”則反襯出靜寂,三轉;眼看要寫追涼的感受了,卻另有一番感悟——真是別有洞天。宋詩講究“理趣”,楊萬里更是哲理高手,給讀者以情和理的雙重享受。 |
|||||
民間故事錄入:admin 責任編輯:admin | |||||
| 設為首頁 | 加入收藏 | 聯系站長 | 友情鏈接 | 版權申明 | 網站公告 | 管理登錄 | | ||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