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網站首頁 | 睡前故事 | 童話故事 | 校園故事 | 勵志故事 | 民間故事 | 成語故事 | 笑話故事 | 經典故事 | | ||
|
||
|
|||||
描寫古代建筑的句子摘抄(描寫古代建筑物的優美句子) | |||||
作者:佚名 民間故事來源:本站原創 點擊數: 更新時間:2023/8/26 | |||||
描寫古代建筑的句子摘抄(描寫古代建筑物的優美句子)有一種說法是,人越長大,越愛回憶童年。 盛夏總在七八月份,屋外太陽用灼熱的火舌習慣性炙烤著大地,盡管閉門不出,但屋內似乎不斷有熱氣從地底下冒出來,置身其中,像油煎般難受。 這時總要按下空調遙控器,稍等一會氣溫便漸漸低下來,好像將暑熱清退,但待久了,又覺空氣不流通,腦子也變得昏昏沉沉。遂果斷關閉空調,就著剩余的清涼,歪坐在席子上,紙扇輕輕搖擺,恍惚回到了兒時的夏天。 童年的七八月份是自由自在的暑假,那時候總愛回到鄉下的姥姥家撒瘋般的玩耍。姥姥與姥爺一直住在老家幾輩人待過的老房子里,他們不愿離開這房子和兒女一起定居城市,說留在這兒舒服。 那時候,我總是不相信老人的說辭,以為他們是不好意思與子女住在一起,畢竟老屋歲數那么大了,怎么能有城市的新房住的舒適呢?可當我長大,姥姥姥爺早已墳頭青草瑩瑩,我總是會想念起“散發乘夕涼,開軒臥閑敞;荷風送香氣,竹露滴清響”的一番老屋盛夏景象。 相信有一些人會對古建筑情有獨鐘,一腳踏進宮閣殿宇或老宅民居,活生生就是一個“天然空調房”,是另外一個冬暖夏涼的世界,令人神清氣爽、心明眼亮。 那么,為什么老房子,甚至更精雕細琢的古建筑,在室內溫度上似乎比現代建筑更加宜居?我們的祖先,在房屋建筑上有著哪些令人嘆為觀止的智慧? 今天就來揭開古建筑的溫度之謎,好好領略古建筑之美。 中國古代建筑,造型精美、裝飾繁復,檐角輕盈翹起,向上如飛鳥展翅;榫卯相扣,五脊六獸鎮守屋脊,寓意逢兇化吉。 瓦瓦相盾,遮光防水;檐鈴數只,紋飾精美,清風過處、“鐵馬”和鳴。其匠心獨運的藝術,巧奪天工的工藝,具有獨特的韻味,早在隋唐時期,日本就爭相效仿。 中國很多地區處于北溫帶,陽光照射大地的角度因四季而變,如果能設計一種屋檐,可以調節陽光的照射效果,絕對是一項造福人類的發明。 聰明的古人很早就考慮到了這一點,古建筑通常會將屋檐向外挑出,這樣早上太陽位置較低時,陽光能輕易地照進屋里,這個時候的陽光很柔和,不冷不熱。到了中午,太陽上升到屋子正上方時,向外伸長翻卷的屋檐又會將強光擋在屋外,隔絕熱量,室內就能保持涼爽。 既能很好的阻擋夏季的燥熱,又盡可能保留冬季溫暖的日光,這種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怎么能不令人感到舒服呢。 翹角飛檐,不僅很好地照顧到了房屋調節溫度的功能,還能令建筑造型美觀大方,層層疊疊的飛檐,營造出壯觀的氣勢;四角翹伸,如鳳鳥展翅,伸展出飄逸的古典風范。 中國的古建筑,除了屋檐,梁架結構也是一大特色。 多層木構件,上承屋頂,下接立柱,層層上抬,在房屋頂部形成一個架空層。夏天陽光透過屋頂,經過這一層“坡屋頂”的過濾,熱量得到緩沖與降溫,冬天這種“抬梁式”結構還能有效隔絕外面的寒冷,傳至地面的溫度自然就接近于人的體溫,引起舒適。 古建筑中還有一個神奇的地方叫“藻井”,富有想象力的古人,將這華麗的“井”搬上了屋頂,如一把大傘,撐在建筑之上。其目的很單純,井中有水,水能克火,“藻井”是造屋防火之必須。 建筑越精美,藻井的結構越復雜,上面的蓮花圖案也越瑰麗綺美。 《易經》曾言,“圣人南面而聽天下,向明而治”,也就是說,真龍天子居住的皇宮應該坐北朝南,正面擁抱陽光意味著開誠布公地廣納諫言,正大光明的治理國家。 紫禁城作為中國現存最大的古建筑群,整體面朝南側、開設窗戶,北側則封閉起來。 其實這種設計思路有著科學的解釋,且符合中國地理和氣候的特點。夏季高溫主要源自于東南太平洋的高氣壓中心,引起南方多雨的季風性氣候,在南面開窗可以通風和去除暑氣。冬季則相反,高氣壓轉移到了大西北,容易刮起偏北寒風,北面封閉可以抵御這種寒風,有利于冬季御寒。 而且紫禁城內,光太和殿南立面就有11個開間,大大成全了宮人們夏季可以愜意地納涼。同時整個布局宏觀大氣,詮釋皇家威嚴的儀態,不愧是明清皇帝執政、生活的地方,大格局和小心思,缺一不可。 另外,背山面水的布局特點也大大加強了紫禁城蘊含的萬千氣象之美。 內金水河從西北向東南貫穿整座紫禁城,補充了城內水汽,猶如一個小小生態園,可以自發調節局部氣候,達到降溫避暑的效果。 而紫禁城北面的景山,阻擋了與山垂直的氣流,建筑側面,與山平行的氣流則毫無阻礙地在宮殿中順暢通行,十分有利于開窗通風,呼吸新鮮的空氣。 最后還有鎮門的石獅,雄踞于兩側辟邪安宅,為建筑增添氣勢。 古人擅長因地制宜,紫禁城屋頂還會分層鋪設30厘米厚的“泥背”,就像給古建筑穿上了厚厚的防護服,利用其導熱系數低(不利于導熱)的特點,大大削弱了外界溫度的影響。 古建筑的墻體還會采取“填餡”做法,厚度可達1.45米,外表是整磚砌筑,中間用碎石填充。這樣的方式有如下三大好處,一是極其穩固,可以支撐起梁柱結構;二是這樣的厚度避免了外界溫度影響,有保溫隔熱的性能;三是節省了磚石材料。 一句話總結其優點就是:低耗高效,綠色環保,實用性Max,彰顯著古人精益求精的智慧。 民間的建筑也各有特色,蘊含其中的智慧也毫不遜色。 云南的傣族竹樓就地取材,由竹子搭建成整體架構,有利于通風;大大的屋頂蓋上茅草遮陽;底層架空、遠離地面的潮濕等等,這些措施可以很好達到散熱降溫的目的。 這是因為云南,地處邊疆,高溫多雨,在這個濕度大的悶熱環境里,防熱與隔濕就成為了建筑中非常重要的一環。 傣族竹樓(圖片來源:無版權網站) 北方建筑也采取了一系列符合生態原則的措施,黃土高原上的窯洞就是利用黃土制成墻體。 這一厚重、封閉的建筑形態,在典型季風性氣候的地區(降雨量少,日照充足)有著非常大的優勢,可以抵御晝夜相差較大的溫差。 正是兼具隔熱能力和蓄熱能力,才使窯洞成為黃土高坡上人們世世代代安居樂業的地方。 優秀的建筑如同優秀的人,都需要內外兼修。 斗轉星移間,古建筑歷經風雨滄桑,繪于其上的萬千氣象,集中體現了中國人的宇宙觀與人文關懷。 人與建筑,是生態中的一部分,中國古建延續上下五千年的民族文化,立足大國匠心,為大好河山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。 而當人類的本領越來越大,是不是到了該回歸本真的時候? 不朽的古建筑,蘊含著不朽的生命力,它是歷史的延續,也在啟示著我們要時刻關注綠色生態,與自然和諧共舞。 炎炎盛夏,是與古建筑邂逅的好時候。 |
|||||
民間故事錄入:admin 責任編輯:admin | |||||
| 設為首頁 | 加入收藏 | 聯系站長 | 友情鏈接 | 版權申明 | 網站公告 | 管理登錄 | | ||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