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網站首頁 | 睡前故事 | 童話故事 | 校園故事 | 勵志故事 | 民間故事 | 成語故事 | 笑話故事 | 經典故事 | | ||
|
||
|
|||||
贊美牡丹的唯美句子(描寫牡丹花的優美句子) | |||||
作者:佚名 民間故事來源:本站原創 點擊數: 更新時間:2023/6/16 | |||||
贊美牡丹的唯美句子(描寫牡丹花的優美句子)古代的詩人很喜歡詠物,他們在描摹事物中加入自我感情,用文字借詠物寄寓美好的愿望,或包涵生活的哲理,或表現作者的生活情趣。 自然界中的萬物,大至山川河岳,小至花鳥蟲魚,都可以成為詩人描摹歌詠的對象,他們把這些事物寫得鮮活生動,繼而托物言志,情中有物,物中有情,情物交融。 精選十首詠物詩,體會不同時代的詩人或直白,或含蓄的表達自己的人生態度。 1、《竹石》清代:鄭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,立根原在破巖中。 千磨萬擊還堅勁,任爾東西南北風。 這首詩著力表現了竹子那頑強而又執著的品質,是一首贊美巖竹的題畫詩,也是一首詠物詩。 這首詩的語言簡易明快,卻又執著有力,具體生動地描述了竹子生在惡劣環境下,長在危難中,而又自由自在、堅定樂觀的性格。竹子在破碎的巖石中扎根,經受風吹雨打,但它就是“咬定青山不放松”。一個“咬”字,寫出了竹子頑強的生命力和堅定的信念。最后一句中的一個“任”字,又寫出了竹子無所畏懼、慷慨瀟灑、積極樂觀的精神風貌。總體描寫了竹子、以及作者的高風亮節。 2、《墨梅》元代:王冕 我家洗硯池頭樹,朵朵花開淡墨痕。(我家 一作:吾家;朵朵 一作:個個) 不要人夸好顏色,只留清氣滿乾坤。(好顏色 一作:顏色好) 這是一首題畫詩。詩人贊美墨梅不求人夸,只愿給人間留下清香的美德,實際上是借梅自喻,表達自己對人生的態度以及不向世俗獻媚的高尚情操。 這首詩題為“墨梅”,意在述志。詩人盛贊梅花的高風亮節,也借物抒懷,借梅自喻,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態度和高尚情操。 3、《石灰吟》明代:于謙 千錘萬鑿出深山,烈火焚燒若等閑。(萬鑿 一作:萬擊) 粉骨碎身渾不怕,要留清白在人間。(渾不怕 一作:全不怕) 這是一首托物言志詩。作者以石灰作比喻,表達自己為國盡忠,不怕犧牲的意愿和堅守高潔情操的決心。 作為詠物詩,若只是事物的機械實錄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,那就沒有多大價值。這首詩的價值就在于處處以石灰自喻,詠石灰即是詠自己磊落的襟懷和崇高的人格。 首句“千錘萬鑿出深山”是形容開采石灰石很不容易。次句“烈火焚燒若等閑”。“烈火焚燒”,當然是指燒煉石灰石。加“若等閑”三字,又使人感到不僅是在寫燒煉石灰石,它似乎還象征著志士仁人無論面臨著怎樣嚴峻的考驗,都從容不迫,視若等閑。第三句“粉骨碎身渾不怕”。“粉身碎骨”極形象地寫出將石灰石燒成石灰粉,而“全不怕”三字又使我們聯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犧牲的精神。至于最后一句“要留清白在人間”,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懷,立志要做純潔清白的人。 不論平地與山尖,無限風光盡被占。 采得百花成蜜后,為誰辛苦為誰甜? 羅隱的詠物詩“切于物”而“不粘于物”,往往別出心裁,獨具寓意,諷刺深峻犀利又耐人尋味。蜂與蝶在詩人詞客筆下,成為風韻的象征。然而小蜜蜂畢竟與花蝴蝶不同,它是為釀蜜而勞苦一生,貢獻甚多而享受甚少。詩人羅隱著眼于這一點,寫出這樣一則寄慨遙深的詩的“動物故事”。僅其命意就令人耳目一新。 5、《畫雞》明代:唐寅 頭上紅冠不用裁,滿身雪白走將來。 平生不敢輕言語,一叫千門萬戶開。 這是詩人給自己的畫做的一首題畫詩,公雞頭上的紅色冠子不用裁剪是天生的,身披雪白的羽毛雄赳赳地走來。一生之中它從來不敢輕易鳴叫,但是它叫的時候,千家萬戶的門都打開。 這首詩描繪了公雞的威武,寫出了它的高潔。把雞這種家禽的神態氣質和報曉天性展現的淋漓盡致。它平時不多說話,但一說話大家都響應,由此表達了詩人的思想和抱負,從此詩還可看出詩人“不避口語”的寫詩特點,富有兒歌風味。 6、《賞牡丹》唐代:劉禹錫 庭前芍藥妖無格,池上芙蕖凈少情。 唯有牡丹真國色,花開時節動京城。 庭前的芍藥妖嬈艷麗卻缺乏骨格,池中的荷花清雅潔凈卻缺少情韻。 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國色,到了開花的季節引得無數的人來欣賞,驚動了整個京城。 這短短四句詩,寫了三種名花,而其中又深含了詩人豐富的審美思想。詩人沒有忘記對芍藥與荷花美好一面的贊譽,卻又突出了牡丹的姿色,令人玩味無窮。作為花木,本來無所謂格調高下和感情的多寡,但詩人用擬人化和烘托的手法,巧妙生動地把自然美變成了藝術美,給人留下了難忘的印象。 7、《花影》宋代:蘇軾 重重疊疊上瑤臺,幾度呼童掃不開。 剛被太陽收拾去,卻教明月送將來。 亭臺上的花影一層又一層,幾次叫仆人去清掃都掃不掉。傍晚太陽下山花影剛剛消失,可是月亮升起,花影又重重疊疊出現了。 詩人借吟詠花影,抒發了自己想要有所作為,卻又無可奈何的心情。全詩自始至終著眼于一個“變”字,寫光的變化,寫花影的變化,傳達出詩人內心的感情變化。 詩人巧妙將自己內心的感情變化寓于花影的變化之中,使詩作具有言近旨遠,意在言外的含蓄美。全詩構思巧妙含蓄,比喻新穎貼切,語言也通俗易懂。 8、《小松》唐代:杜荀鶴 自小刺頭深草里,而今漸覺出蓬蒿。 時人不識凌云木,直待凌云始道高。 松樹小的時候長在很深很深的草中,埋沒看不出來,現在才發現已經長的比蓬蒿高出了許多。 世上的人不認識這是將來可以高入云霄的樹木,一直要等到它已經高入云霄了,才承認它的偉岸。 《小松》借松寫人,托物諷喻,寓意深長。數九寒天,百草枯萎,萬木凋零,而松樹卻蒼翠凌云,頂風抗雪,泰然自若。然而凌云巨松是由剛出土的小松成長起來的。 詩人出身寒微,雖然滿腹才華卻屢試不中,報國無門,一生潦倒。埋沒深草里的“小松”,正是詩人的自我寫照。詩情與哲理,幽默和嚴肅,在這首詩里得到有機的統一,字里行間,充滿理趣,耐人尋味。 白日不到處,青春恰自來。苔花如米小,也學牡丹開。 苔蘚自是低級植物,多寄生于陰暗潮濕之處,可它也有自己的生命本能和生活意向,并不會因為環境惡劣而喪失生發的勇氣,苔也會開花的,雖然米粒般細小,只要能夠開放,結出種子,繁衍后代,便是生命的勝利。 苔花如此細小低微,自不能跟國色天香的牡丹相比,可是牡丹是受人玩賞而受悉心栽培的,而苔花卻是靠自己生命的力量自強,爭得和花一樣開放的權利。 10、《菊花》唐代:元稹 秋叢繞舍似陶家,遍繞籬邊日漸斜。 不是花中偏愛菊,此花開盡更無花。 一叢一叢的秋菊環繞著房屋好似到了陶淵明的家。繞著籬笆觀賞菊花,忘記了時間的流逝。不是因為百花中偏愛菊花,只是因為菊花開過之后再無花可賞。 這首詩從詠菊這一平常題材,發掘出不平常的詩意,給人以新的啟發,顯得新穎自然,不落俗套。 詩人用語淡雅樸素,饒有趣味。筆法也很巧妙,前兩句寫賞菊的實景,為渲染愛菊的氣氛做鋪墊;第三句是過渡,筆鋒一轉,跌宕有致,最后吟出生花妙句,進一步開拓美的境界,增強了這首詩的藝術感染力。 |
|||||
民間故事錄入:admin 責任編輯:admin | |||||
| 設為首頁 | 加入收藏 | 聯系站長 | 友情鏈接 | 版權申明 | 網站公告 | 管理登錄 | | ||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