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網站首頁 | 睡前故事 | 童話故事 | 校園故事 | 勵志故事 | 民間故事 | 成語故事 | 笑話故事 | 經典故事 | | ||
|
||
|
|||||
望岳翻譯及賞析帶拼音(望岳內容及注釋詩意) | |||||
作者:佚名 民間故事來源:本站原創 點擊數: 更新時間:2023/4/25 | |||||
望岳翻譯及賞析帶拼音(望岳內容及注釋詩意)岱宗夫如何?齊魯青未了。 造化鐘神秀,陰陽割昏曉。 蕩胸生曾云,決眥入歸鳥。 會當凌絕頂,一覽眾山小。 ①岱宗:泰山,因泰山被尊為五岳之長,故稱岱宗。②造化:大自然。鐘: 聚集。③曾:通“層”。④眥(zi恣):眼眶。⑤會當:定要。 東岳泰山是何景象?橫亙齊魯大地郁郁蔥蔥一望無際。大自然獨賦予其神奇秀美,直刺天宇,陰陽向背明暗殊別。層云縈繞令人胸懷激蕩,極目遠望飛鳥點點似尋棲枝。將來定要登臨絕頂,把齊魯群山盡收眼底。 杜詩中有三首同題“望岳”的詩。一是開元二十四年(736),杜甫第一次漫游齊趙,望東岳泰山,詩人時年25歲,正“裘馬清狂”,意氣風發時。一是乾元元年 (758),杜甫出為華州司功,途中望西岳華山,詩人時年49歲,值遭貶失意時。一是大歷四年(769),杜甫漂泊湖湘,舟中遙望南岳衡山,詩人垂暮臨危時。在這三首望岳抒情詩中,能隱約看到詩人不同時期思想情趣精神面貌的發展變化。 三首《望岳》中以望泰山一首寫得最好,也是現存杜詩最早的一首。浦起龍說: “公集當以是為首”,這是不錯的。 這是一首五言古詩。“岱宗夫如何?” 出語翻新,是一口語散文式的疑問句,加一虛詞“夫”字,在音節上舒緩了語氣。但卻更加強了感情色彩。顯示了詩人初睹岱峰的驚嘆和仰慕,喚起了讀者的注意。接著是詩人的自我回答: “齊魯青未了。”青,山色也。青未了,蒼茫墨綠一望無際。杜甫這次山東之游,想必是踏遍泰山南北了。古代齊魯兩國,以泰山南北為界,南魯北齊,至今泰山東麓仍保留著齊長城嶺的遺跡。泰山屹立于齊魯大地,橫亙數百里,青色連綿。這是描寫山的跨度。 “造化鐘神秀,陰陽割昏曉”。這是在贊嘆泰山的秀麗和巍峨。同是夸張又有所不同,上句言其神奇秀美是自然賦予,得天獨厚,完全是從虛的方面著筆,而下句則是夸張之中有所體驗。這里說的“陰陽”,是指一日之中早午晚三時的陰陽向背。山東早見日出,天色早曉; 山西晚見日落,天色遲昏。這是居住在高山腳下的人的切身體驗。泰山高峻,遮天蔽日,陰陽向背,明暗殊別。這是指山的高度。 “蕩胸生曾云,決眥入歸鳥”。是久望高山的切身感受,仰視山峰,層云繚繞,使人眼界開闊,心曠神怡;極目遠望,山鳥點點,翱翔歸林,這樣頗耗目力,眼眶似乎就要裂開。僅僅十字就把眼前的客觀景色和內心的主觀感受,有機自然地揉合在一起了。 “會當凌絕頂,一覽眾山小”。最后兩句是寫由望岳而產生的激越和仰慕之情,繼而產生了登頂的強烈愿望。孟子所謂“登泰山而小天下”(《孟子·盡心》),而老杜這里說“一覽眾山小”,引典似用非用,最為絕妙。作為詩的結句,不僅進一步渲染了泰山的雄偉壯麗,五岳獨尊的氣勢,也表現了青年詩人敢于攀登、俯視天下的豪邁氣魄。 全詩意境開闊,造語警拔,情景交融,最能表現杜甫青年時代的非凡襟懷及其詩歌創作的時代風貌。浦起龍在《讀杜心解》卷一中評此詩說:“杜子心胸氣魄,于斯可觀,取為壓卷,屹然作鎮”,是頗恰當的。 另外,這首詩始終著眼一個“望”字,從山腳下仰望。詩人晚年所作《又上后園山腳》詩有句:“昔我游山東,憶戲東岳陽。窮秋立日觀,矯首望八荒。”這里說的“日觀”,即泰山絕頂的日觀峰。可知杜甫當年是登上岱頂了。但有人卻據此說“詩人寫詩的立足點是在山上”,其實這種說法的論據是不充分的。因為創作和經歷,畢竟是兩回事,不能混同,詩人即使登上絕頂,也仍有選擇創作立足點的自由。杜甫這首詩的創作恰好說明了這一點。 |
|||||
民間故事錄入:admin 責任編輯:admin | |||||
| 設為首頁 | 加入收藏 | 聯系站長 | 友情鏈接 | 版權申明 | 網站公告 | 管理登錄 | | |||
|